目前分類:人無癖則無趣 (4)
- Dec 17 Mon 2018 21:06
優人神鼓·聽海之心
- Jun 30 Sat 2018 11:47
千年一問-故宮鄭問大展
看了故宮的鄭問展,才知道把鄭問單純的理解成漫畫家是小看了鄭問。
每個努力把自己的臉湊近每一幅原稿的人們,都驚艷於那些線條和色彩勾勒出的栩栩如生。人物姿態躍然紙上,無論透過寫意或是工筆都盡顯其神。
就算是留白也蒼白地很有意境。在混沌中添上渺渺幾筆,便描摹出百態眾生。
我在廣告上見到鄭問的作品,被人物姿態、色彩、神情的張力所震懾,所以非要來現場看一看他的那些手稿,還能再怎樣震懾我。
這才發現自己的想像未免太小看了這個曾經撼動創作界的鬼才--原來鄭問不只是藝術家。
- Mar 18 Sun 2018 10:36
【筆記隨想】太極拳之於現在的我
這次回家,橫亙在客廳的厚木頭桌被移到牆邊去了,於是客廳那處空地宛然成為練拳場地,晚上爸媽搶著在場中央表演鄭子太極給一個月回家一次的女兒看。
經過去紐西蘭期間發奮練習,媽已經可以完整的走完套路(感覺得意),之前在灶蘭氣功打了好幾年動功的她,果然打拳很快掌握鄭子太極該有的態勢。
- Mar 13 Tue 2018 21:52
【筆記隨寫】李瑞烈師父講孔子問禮於老聃
最近開始聽李老師父講道德經。其實一開始有點辛苦,因為老師父是講台語的,開車時聽,無法從頭到尾看著那整黑板工整的字。
今天講到孔子問禮於老子,很有意思。據說,孔子那時51歲,適周,刻意拜訪他心目中「博古知今,通禮樂之原,明道德之歸」,而且當時已經80餘歲的老聃。
據李老師父講解,是那次拜訪後,孔子才得以「見性」。「見性」大抵是「開悟」的意思,佛家講開悟,也是指「見到自己的本來面目」。這個說法並非毫無依據,並不是道家自抬身價要凌駕儒家之上,而是孔子自己說自己「五十歲知天命」,又如中庸所載「天命之謂性」,這不是見性是什麼?然後可知他見性起修,至六十歲時已能心不顛倒意不動搖(耳順),七十歲可以自在逍遙(從心所欲)。